
国际商报记者 洪剑儒配资门户官网
开栏语: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绘就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即日起,国际商报社推出“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专栏,将围绕全国商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一线报道、多元视角,聚焦机关、企业、农村、院校等基层单位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全方位展现商务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接续奋斗,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昂扬风貌。
从烈火淬炼的一捧黄土,到璀璨夺目的精美器具;从丝路古道的主要商品,到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千古佳句,到“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万人传唱——历经千年岁月洗礼而不朽的中国陶瓷,正以一只碗、一盏瓶的优雅姿态,生动诠释着“China”之名的深厚底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为陶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如今,众多陶瓷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创新实践,不仅彰显了新时代匠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对贸易创新发展的卓越贡献,也为“china”讲述“China”的动人故事,续写着精彩篇章。
千年瑰宝,焕发新生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在景德镇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
从驼铃悠悠到汽笛声声,从舟楫相望到班列飞驰,在延续千年、绵亘万里的丝绸之路上,陶瓷不仅是中国与世界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的重要见证和推动力量。
在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展厅,一件件精美的陶瓷产品让来自全球各地的参观者惊叹不已——从经典白瓷的纯净雅致到色土产品的自然肌理,从高温窑变釉的灵动质感到3D喷墨工艺的摩登表达,各具特色的瓷器凸显了其多材质、多工艺、多釉色的研发优势。这让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直观领略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一位合作近20年的丹麦客户感叹道:“创新是中国企业的主旋律,每次我来到中国,都能看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新品。”
发轫于湖南醴陵的华联瓷业从乡镇走向世界的故事,正是中国陶瓷扬帆出海的缩影。史料记载,醴陵陶瓷始于汉,兴于宋,盛于清。近两千年的陶瓷生产历史,不仅让这座被誉为“中国陶瓷之都”的县城积淀了深厚底蕴,也为华联瓷业在这片沃土上拔节生长奠定坚实基础。自上世纪90年代创立以来,华联瓷业从一家小微企业蹒跚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海外市场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领军企业。
无独有偶。在广西北流,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引领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早在北宋时期,地处南方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北流,崛起了一个较大规模的瓷器生产基地——岭垌。彼时岭垌窑生产的影青印花瓷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而闻名于世,可与景德镇的影青瓷相媲美。改革开放后,三环集团在这座燃过千年窑火的陶瓷名城孕育而生,逐渐发展成一家享誉全球的陶瓷企业。
在三环集团的产品矩阵中,尤以一款浮金雕陶瓷餐具备受瞩目。这套餐具的表面点缀着一系列凹凸分明、具有立体美感的浮雕,其线条流畅、纹理清晰,釉面光滑细腻,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据三环集团经理梁豫峰介绍,该系列产品主要销往中东市场,一经推出便深受多国皇室和当地民众的青睐。
“我们的产品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精髓,累计投产超5万个,涵盖中餐具、西餐具、茶具、咖啡具、礼品瓷具、艺术瓷等,主要销往欧美、中东、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梁豫峰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生产的陶瓷产品已获得“中国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等称号,打造的餐用陶瓷(玉瓷系列)营销与推广项目更是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19年度“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不少企业正为新时代陶瓷产品赋予更多美的内涵。作为一家以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为载体,集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品牌运营商,深圳市邹氏投资有限公司也吸引了全球客户的关注。该公司负责人邹明全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主要面向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塞尔维亚、伊朗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拓展市场。“为此,公司在产品设计上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创新融合了西亚、东欧等地的艺术风格,受到了众多海外客户的高度赞誉。”
创新赋能,引领潮流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一件淬火而生的瓷器,何以风靡全球、俘获众多采购商与消费者的“芳心”?率先开发颜色釉炻瓷,书写醴陵陶瓷新篇章;率先实现煤改气,引进光伏发电,引领行业进入清洁能源时代;率先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引领行业闯入智能制造高端赛道……华联瓷业一路践行的多个“率先”,或许正是这个问题生动的答案。
在华联瓷业客户经理许嘉琳看来,与日俱增的研发实力是公司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也是公司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引领行业发展的立身之本。据他介绍,华联瓷业拥有日用陶瓷行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汇聚了中国从事色釉炻瓷、高温陶瓷、特种陶瓷和电瓷研制的高端科技人才,产品材质研发和工业设计实力雄厚。在此背景下,通过不断深入研究色釉陶瓷技术,华联瓷业在国内率先掌握了发色原理、结晶原理、窑变原理,由此开发出的颜色釉炻瓷,不但成为中国企业递向国际陶瓷界的一张“创新名片”,更成为引领国际陶瓷行业的风向标之一。
在追求产能扩大的同时,华联瓷业格外注重环保与节能。通过引入光伏发电技术、智慧物流中心以及智能仓库存储系统,华联瓷业不仅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此外,公司还自主研发了陶瓷固废循环利用技术,通过改进固废研磨工艺和泥料配方,将瓷粉融入瓷泥中,生产出新型绿色陶瓷产品,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与此同时,面对数智化发展的时代浪潮,华联瓷业主动搏击风浪,勇立潮头。为拿下大额订单,华联瓷业不断推动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如今,静压成型机及自动精坯设备、高能效喷雾干燥塔、有效节能100米连续式高温智能控制系统辊道窑、智能3D喷绘技术等先进生产设备以及63项核心技术的加持,为公司扬帆出海注入信心与底气。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陶瓷行业的蓬勃发展,正为中国外贸“向新”“向智”“向绿”写下一个个生动注脚。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政策指引下,不少企业激流勇进、乘风而上,持续在产品研发领域加大投入,拓展合作维度。
“近年来,我们实施‘高、精、专’发展战略,依托与清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南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校企合作,加快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陶瓷产业新质生产力,实现陶瓷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梁豫峰表示,作为中国国家日用瓷生产企业、全国日用陶瓷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广西日用陶瓷工程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公司拥有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广西日用陶瓷产业工程院、广西特种陶瓷及精准检测工程研究中心,并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分别设立了博士工作站和科研工作站,目前已被评为“全国陶瓷行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中国国家用瓷生产企业”。
“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推出更多创新产品,为中国陶瓷出海贡献更多经验。”梁豫峰坚定地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陶瓷行业的创新实践不仅体现在日用陶瓷上,也体现在助力高端产业发展的工业陶瓷领域。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景德镇分院研发出一款纽扣电池大小的陶瓷刀片,不仅具有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还能在1200摄氏度高温下切削航空发动机零件。这一核心技术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高温切削领域的技术空白,更切实助力中国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凤凰涅槃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放眼全国,多个以陶瓷为重点产业的县域地区,正迈着扎实稳健的步伐阔步前行。
在广西北流市,陶瓷产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流拥有50多家陶瓷企业,年产量突破6亿件,出口量占广西的80%、全国的8%左右,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北流市在实施“主导产业筑链工程”过程中,大力培育陶瓷等5个“百亿元产业”,全力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链做优做长。面对国际市场波动与产业升级压力,北流陶瓷行业积极加快“二次创业”:5家企业完成成型自动化生产线技术改造,三环陶瓷新材料产品产能进一步扩大,35家规上陶瓷企业产值达22亿元,外贸出口总额达4.26亿元。
在不断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北流市还积极打造集陶瓷生产、研发、贸易、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特色陶瓷小镇,探索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制造业富民新路。例如,三环集团以“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将工业旅游线路和个性化定制手工体验工场、陶瓷职业技师培训中心、大师工作室融为一体,建设成为集生产、研发、检测、培训、展示、贸易、技艺传承和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工业小镇。目前,三环陶瓷小镇已获评国家4A级景区、广西首批自治区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在湖南醴陵市,依托中国产业体系最齐全的陶瓷产业集群,当地陶瓷企业持续向高而攀。据统计,当地陶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1500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基本形成集陶瓷原料、陶瓷机械、陶瓷制造、商贸物流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产品涵盖工业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三大类4000多个品种。其中,日用瓷远销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全世界每4个瓷杯中就有1个产自醴陵;同时,醴陵的电瓷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成就了“凡有电网处,必有醴陵瓷”的行业佳话。
作为醴陵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前身为乡办企业嘉树乡联营瓷厂的华联瓷业,以30余年的创业经历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身力量。从1994年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到1997年初登国际市场即收获百万美元订单,再到2021年成为中国中部地区首家上市的陶瓷企业,华联瓷业迈出的每一步,都为嘉树镇乃至醴陵市陶瓷产业的发展拓展更多空间。在华联瓷业的带动下,如今,嘉树镇拥有炻瓷生产企业20家,生产线96条,产品畅销海外多国,占全国市场的60%、全球市场的30%。乡亲们的收入随之节节攀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随着一件件陶瓷产品的远销海外逐步照进现实。
不只是在北流和醴陵,在江西黎川县,当地生产的耐热陶瓷煲在全国市场的占比高达65%,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配资门户官网,有力保障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在山西怀仁,陶瓷产业辐射7个乡镇80多个村,从业人员超过5.6万人,年人均工资5万多元;在福建德化县,陶瓷产业的升级和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县新增就业人口3.6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实现翻倍……一组组亮眼数据,折射出陶瓷产业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贡献的重要力量。展望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诞生于县城和乡镇的“瓷凤凰”,在历经淬炼后涅槃成为振翅高飞的“金凤凰”,飞向广阔的海外市场,飞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广盛网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